我国科学家实现机器人自主编队成群飞行
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,编辑浪道,版权属于原作者,若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来源:中共青年网
前言
一群闪着蓝光的微型空中机器人悬停半空,继而灵巧自如地穿梭在一片茂密竹林中……5月5日,一项在未知复杂环境中实现机器人成群、快速避障飞行的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机器人领域权威期刊《科学·机器人学》上。
图为微型空中机器人。(浙江大学供图)
这项成果由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、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研究团队完成。他们研发出小巧轻便、自主可控又能成群结队的机器人飞行系统,单个空中机器人只有手掌大小,比一罐可乐的重量还要轻。
“我们为空中机器人打造了一个‘智慧大脑’。”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许超说,尽管处理器只有拇指大小,但是它能够独立计算处理飞行过程中遇到的海量信息。
图为微型空中机器人。(浙江大学供图)
大规模的机器人空中编队表演已不新鲜,通过前期的卫星定位和轨迹编码就能够实现千变万化的造型。然而一旦失去地面计算机的控制,这些机器人就会“群龙无首”,甚至撞到障碍物跌落下来。
浙江大学研发的这款新型机器人在仅使用机载视觉、机载计算资源的情况下,能够在野外树林等复杂环境下主动避开障碍物,定位自身位置并生成飞行路径。
“具备‘智慧大脑’的微型空中机器人集群飞行,能够更好实现搜救目标,减少搜救人员风险。在地形勘探中,也可以快速对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进行建模。”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高飞说。
许超说:“把物理世界的运动信息表征成一系列的数学问题,关键是要识破复杂问题背后隐秘的特殊数学结构,化繁为简,利用捉襟见肘的机载计算资源完美破题。”
许超介绍,从图纸设计到硬件调试,从算法研发到代码编写,从实验测试到系统优化,都完全由浙大团队师生完成,“在国际上能够独立完成全流程工作的团队,也是屈指可数。”
在研发过程中,团队在智能化、网络化、自主化等多方面技术发展中取得了突破,这项成果也将对工业界的机器换人和产业升级产生积极作用。
谈及未来应用,高飞认为,在火灾等搜救场景中,小型集群机器人能够更好实现搜救目标,减少搜救人员风险;在地形勘探中,也可以快速对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进行建模。“生活中有很多场景都能用到我们这项技术,比如扫地或服务机器人,如果装上了我们研发的‘智慧大脑’,就会更加聪明。”
点击上方“机器人全球资讯”,关注后了解更多有意思的知识!
欢迎把本公众号推荐给您的同道中人!
热门文章索引
01
国际观察
02
业界关注
03
产业政策
04
科技前沿
05
高校专题